寓言的教学策略所谓“寓”,“寄托”之义也,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种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繁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寓言中包含一定的寓意是不容质疑的,一般而言,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阐明了对于那些图谋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一切正当的辩解都是枉然,在不公正的强权社会里,强者对弱者常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揠苗助长》揭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有《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画蛇添足》《我要的是葫芦》等等,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达一定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哲理思辨性质。在儿童文学的王国里,寓言是另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关于寓言是否是一种有益于儿童阅读接受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有过关注和探讨。比如,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他反对教孩子学寓言,认为寓言中有“坏心术”;钱钟书先生则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虽然有着这些争议,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寓言的普遍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寓言具有寓意性,且这些寓意对儿童的价值引导又具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寓言这种文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是相当重要的。过去,寓言类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定会清楚的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怎样等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受非议最多同时也获得成就最多的是对寓言作品的解读,大有对寓言进行一番“另类解读”的趋势。如学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缺乏经济头脑,挖山不如搬家;有学生读出搬走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学生从《揠苗助长》中读出了农夫的勤快等等;有学生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之后,不仅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会赞慕善骗的狐狸;还有的孩子学了《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等寓言之后,会崇拜大灰狼,觉得大灰狼有智商、聪明,善于运用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等。这些见解相当精彩地反应了寓言解读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