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宝顶山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距重庆市区 120 公里,创于晚唐,盛于两宋,全部造像 6 万多驱,分布在大足县境内 40 余处。其中以宝顶山和龙岗山(即北山)的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宏大,艺术最精湛,是 1961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石刻距大足县城 14 公里,建造年代为 1179—1249年,即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主持建造的人叫赵智凤。赵智凤是大足县米粮乡人,距宝顶山只几公里。他 5 岁出家,16 岁到川西学习佛教密宗,然后回家在大足主持建造了这座密宗道场(道场是指用形象来宣传佛教教义的地方)。他为此花了毕生的精力,历时 70 年之久,艰苦备尝,直到 90 余岁高龄去世,才基本建成了这座宏大的造像群。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佛湾只是宝顶山的核心部分。这个道场还包括其他 12 处,纵横 5里,全部造像 1 万多驱,不少为宏篇巨制,气势恢弘,层次变化无穷。因为是统一规划,匠心经营,所以绝少雷同之处,而且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几乎将一代大教教义,搜罗毕尽”(见大足碑刻),从而形成一个完备谨严、极富特色的密宗道场,也是中国惟一的拥有大宗石刻的密宗道场。为了建造大佛湾,赵智凤先在旁边圣寿寺的后面建造了小佛湾。从造型艺术讲,小佛湾是大佛湾的蓝本。可以说,宝顶山的造像是按照佛教密宗教义和赵智凤的主张来建造的。佛教石刻艺术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逐渐兴盛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佛教造像,如敦煌、云冈的北魏造像,无论就内容、形式还是人物造型,都较多受到印度佛教和犍陀罗雕塑艺术的影响。到了中期的隋唐,外来影响逐渐减少,如龙门石窟中的唐代造像已经基本汉化了。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佛教石刻的代表作,这一时期佛教石刻的基本特点就是世俗化、生活化、中国化。1986 年邓小平同志参观了大足宝顶山石刻时,曾连声赞叹:“这完全是中国的了。”下面我们就一些主要龛窟和造像作些介绍。(护法神像)但凡佛教圣地,一开始都造护法神,如各佛教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即是。这一龛(第 2 号龛)的护法神与显宗的护法神不一样,一共有 9 个。中间的一个是佛,上边是他的化身。两边的是八大菩萨,也称作天龙八部。大家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佛和菩萨变得又凶又恶。要知道,密宗很讲究威慑力。所以他们作出愤怒的样子,目的是要为众生扫除“魔障”。人们在从不觉醒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都有许多障碍,只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尽快觉醒,达到成佛。(六道轮回图)宝顶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