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土壤》阅读理解本文针对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引发议论。这样,由事及理,通过古今关于天才的论述,从韩愈的《马说》、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反思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运用引用论证,层层论述,逐渐将道理清晰:天才需要发现与培养。行文流畅,通俗易懂。⑴1990 年生的王骁威是韶关学院09 级学生,其论文《仅用1 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被权威数论期刊Journalof Num-ber Theory 上 SCI 收录,此前他找一些国内专家被泼冷水挂电话,投国内权威杂志第二天就被退稿。他偏科,四级未过,想读研可能没希望。⑵可以相信,有了这篇被权威数论期刊收录的论文,王骁威的读研之路可能峰回路转,会被一些高校破格录取。甚至可以说,仅凭这篇论文,其本人也能够申请到一所美国好的大学读数学硕士。但是,在为王骁威可能峰回路转的命运而期许时,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这样的天才总是被别人慧眼识珠?对于王骁威如此有价值的论文为什么被国内权威杂志退稿,有国内数学专业学术期刊编辑表示, 这是因为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又不多,都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说实话,这是一种相当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并无太大差异。更何况,学术前沿的命题,原本就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审稿者有平心静气、一视同仁、发现创见的耐心。⑶但是,对于很多国内的期刊杂志,不是按照迫切发现有创见观点的方式来对待来稿, 而是按照论资排辈、 墨守成规的方式来安排发表的稿件,从而使得很多有价值的论文遭遇明珠暗投的命运—— 如果不是严谨认真的国外学术杂志慧眼识珠,恐怕一个天才就会如此被埋没。⑷近年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反复被提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但是,王骁威之类事件的发生, 似乎更应该被追问的是,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总是难以发现那些杰出人才?”还是唐代韩愈在 《马说》中说得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⑸真正的学问之道,不仅需要有宽容自由的学术环境,而且需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制度机制。 近年来, 中国的教育制度饱受诟病, 可是即便在这种不尽完美的制度环境中, 还总是能够涌现出一些天才式人物,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有能力输出天才。可是,再有天赋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