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 微信群 运营?怎样让社群长寿在中国网络上长期泡着的人,恐怕都有过加入某些群的经历。一开始是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但当怀着良好愿望加入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群里充满灌水、刷屏、广告,甚至两个群友一言不合,变成争执,愤而退群。而群主也会因各种琐事纠结,人数还不能太少,少于 30 人不成群,超过80 人就开始热闹,超过500 人又乱糟糟的不好管,不出半年,大家慢慢不再发言,最终成了一个死群。一个群走完整个生命周期模型长则6 个月,短的甚至只需要1 周。即便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去主动管理一个社群,在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群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群无非是基于这六种理由建立的。加群的动机生活的需要吃饭、聚会、旅游需要临时一个圈子联络的需要同事、老乡、同学、家长保持互相联系工作的需要对内信息通报,对外客户服务交友的需要同行、同好、同城等学习的需要寻求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的帮助宣传的需要加入是为了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在这六种群中,基于组织关系或同学、老乡关系的群也许是维系时间最长的,但这种群未必能保持活跃度。能够长期保持活跃度的群要么是有共同兴趣的交友群,要么是有共同成长的学习群。案例:比如华科的点团队,每一个曾经加入团队的正式队员,包括团队的顾问都会加入一个QQ 群,继续保留自己在团队的编号,老队员可以通过群寻找合适的新队员一起创业,新队员也可以继续向老队员和顾问请教各种问题。由于团队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QQ 群内部一直充满了积极的沟通能量。假如我们做商业化运营,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比方说微信群,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坚持发红包,就有人打死也不走。但是只出不进讨好用户的做法未必合适。那么建立一个群,你的定位到底是学习群还是交友群?为什么你的定位能吸引目标人群加入?这其实是个大问题。很多人建立一个群,开始想法很多,比如交友交换资源,一起共同成长进步等。但是如果一个群想法太多,其实运营就会变味。所以,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群员而言,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因为人类是趋利的,他要计算自己的付出(比如时间成本)与回报是否平衡。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少,既不能收获人脉,也不能学到干货,干脆退出。有的群大家会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