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1 孙子和吴起思想的主要异同点分析孙子和吴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分别著有《孙子兵法》与《吴子兵法》,充分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璀璨的思想文化,其思想对于军事乃至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就其异同点做一分析。一、相同点(一) 慎战孙子与吴起对于战争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孙子兵法》 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孙子于谋攻篇中表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认为,发动战争,即或最终取胜,也不是上策。只要进行战争,就会造成人的损失和物资的破坏,这决非上策,把战争视为下策,除非万不得已,是不能发动的。另一方面,把不战而使敌人屈服,作为上策。其思想体系中“完胜”的思想可以说是慎战思想在具体战术应用中的最好体现。而吴起认为: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战争的后果极为严重,战败的后果自然不必多加论述。而即便是战胜的一方,其国家军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经常是难以估算。因此,轻启战端的国家,国力的消耗也就更多。所以孙子才会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吴起则说: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二) 注重向心力吴起与孙子都非常重视国内的向心力。孙子在计篇当中即表示: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百度文库2 吴起则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这里所说的“和”与“道”在目的和作用上都完全一致。都表达出国内的政治、社会环境如果能够合谐稳定,上下一心。国家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国家才会富强。因此衡量国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国内的环境是否能够安全稳固、上下一心。(三) 强调速战速决在孙武的战略思想中,兵贵神速,任何战争都要求速战速决。只有速战,才能取胜而得利;战争持久,必然耗费巨大,带来不利的后果。他说:"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其用战也(贵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