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战略管理流派与代表作(职场经验)明茨伯格(H.Mingt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strand)和拉蒙珀(Joseph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一、设计学派(DesignSchool)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楚,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 SWOT 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 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 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 1965 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 1972 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二、计划学派(PlanningSchool)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 SWOT 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 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 PIMS(Profitimpactonmarketshare)(PIMS)等概念和讨论方法,进一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School)波特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Strategy:TechniquesforAnalyzingIndustriesandCompetitors),以及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