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引言 :-时常听到在制衣厂工作的管理人员说他们的工厂是以流水形式生产成衣, 但当我到厂房探访他们时, 十居其九都会令我有点失望, 因为不少管理人员吴误以为分科生产便流水作业的模式, 亦有不少管理人员认为成衣制造是非常困难以流水形式生产, 所以他们的生产线仍保留着六十年代的传统模式。 不错, 他们的理论都有正确的一面, 分科作业(即分部门)专门化生产单一工序是流水作业的开始或必须的步骤, 虽然成衣制造的工序繁复, 如能强化管理, 加上工业工程的应用技术, 相信仍能成功地把传统的生产模式改良为流水式生产线。管理流水式生产线的技巧, 在企业内的企业文化与传统式的生产线截然不同, 最前线的管理人员(即组长或车间指导员)需有基本的生产管理及工业工程的知识, 但一般书本及训练课程太艰深难明, 令一般管理人难以学习到所需的知识, 但一些能完全掌握所需理论的员工, 一般又缺乏成衣生产的经验, 形成这方面的改进非常缓慢。为方便成衣业的管理人员提升其管理能力, 笔者特别搜集了有关的基本理论, 以简单化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1.香港制衣工业1. 1 香港制衣业的发展过程一九五零年, 香港只有 41 间制衣厂, 雇用 1,944 名工人,约占本港工厂总数 2.8%及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数 2.4%.在五十年代, 大量资金、创业人才和廉价劳工从中国涌入, 本港制衣业藉此迅速发展。 制衣业在六、七十年代继续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初期, 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 也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由于制衣业涉及较为劳工密集的工序, 该工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几年间本港有大量廉价劳工供应。但是, 香港的工资现己提高, 而工资低廉的亚洲竞争对手也发展了制衣业, 廉价劳工这个优点便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消失。出口数量受到限制, 加上生产成本相当高昂, 促使制衣业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出口项目的价值及发展新产品, 其中包括用各种混合纤维制造的高文件时装。八十年代制衣业因应市场对高质素及时髦服装的需求, 继续发展。现在生产的服装, 由高级时装至简单的衣服配件, 应有尽有。在出口市场上, 制衣业面对激烈的竞争, 因此越来越明白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很多制造唛针织衣物的厂商装置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仪器, 以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针织机器。在其它成衣制造方面, 较大的工厂也通常设有计算机辅助纸样放码及排机器、绘图机以及自动裁剪机。近年本地制衣业己逐渐向高档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