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学界所公认的;探讨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离不开精耕细作这个话题。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主流,而且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对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基因”。这个观点并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许倬云先生在《汉代农业》等论著中对“精耕细作”多所论述,指出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原色之一。也有的学者称“精耕细作是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一切有异于西欧特点的最终归宿”[1] 。其实,它不但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现在就与精耕细作有关的若干问题谈些意见,不成体系,故曰散论。 一 对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产生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看法,最常见的是用人口或制度的因素解释,或者认为它是在人多地少格局下“人口压力”的产物,或者认为它是由于在地主制经济下农民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所致。上述两种因素对精耕细作的发展的确有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不是精耕细作形成的基本的或初始的原因。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讨论精耕细作出现的时间和最初的表现形态。 关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出现的时间,最流行的观点是战国说,而以《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标志。这种观点不能完全否定,但起码是不够确切的。中西传统农业重要的区别之一是是否实行中耕。日本学者称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中耕农业”,而与西欧的“休闲农业”相区别。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表示中耕除草的字,周代对中耕非常重视,甚至产生了专用的青铜中耕农具——“钱”和“镈”。由于“钱”、“镈”的使用相当普遍,为人们所乐于接受,以致演变为金属铸币;后来金属铸币的形制虽然发生了变化,而“钱”作为货币的名称却延续至今。中耕技术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与垄作、条播紧密联系、三位一体,都是建立在畎亩农田的基础上。这三种技术相结合,加上适当的密植,就可以形成行列整齐、通风透光作物群体结构,使作物的生长由无序变为有序,这成为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最初表现形态。(西欧传统农业撒播、不中耕、作物生长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只有休闲期间才能除草)中国建立在畎亩农田基础上的这套技术虽然是在《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中才获得系统的总结,但它的产生却不晩于西周春秋时期;《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所反映的主要不是战国时代、而是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