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 教材分析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四十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园田隐居不久。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伏笔:结庐在人境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马来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的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最后两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语言去表达呢? 研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是一篇意境优美、哲理性强的心灵感悟诗。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辨证色彩,选词精准传神,意境优美,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二、 教学目 1、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2 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 背诵并默写诗作 三、教学设想 1、 采用读——品——诵的教学模式 2、 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四、教学步骤 (一)、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作,理解诗作的内容 1、 听范读,弄清诗作的朗读节奏 2、 边读边议,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暄。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我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处地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