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说明总课时 68 节(理论 41,实验 27),周学时 4.5,学分 3 分,开课学期 4。1. 课程性质:公共必须修课。这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为学习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等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以上各专业的学生的质量。2.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本课程体现了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创新思维。3.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部分内容。其详细内容与课时安排,见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纲要及教学时数分配表。4. 本课程使用教材和参考书:使用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2001 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考书: 医学微生物学(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贾文祥主编,2001 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学免疫学,陈慰锋主编,2000 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5.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学(总论、球菌、肠道杆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真菌学;病毒学(总论、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狂犬病毒)。教学难点:分枝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朊粒。6.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穿插实验教学(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之比 3∶2)。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实验教学采用示教及操作,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二.教学内容纲要(注:斜体及加粗为掌握内容,其他均为了解内容)绪论1.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种类。2).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4).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及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目的与要求:1).掌握细菌大小,形态。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性质与功能;细胞壁的主要成分;G+菌与 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细菌 L 型;核糖体、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