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驱动下,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为主的绿色产业群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绿色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04 年全市实现 gdp119.55 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 26.7: 25.7 。 47.6 。 2001-2004 年 gdp 增 速 分 别 为6.6%、7.8%、8.3%和 9.4%,平均增长 8.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70.5 亿元,年均 42.6 亿元。基本上形成了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特色产业群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中药产业在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市场带动的作用下健康发展;汉江干支流新一轮水电开发全面启动,汉江综合开发进程加快,喜河电站首台机组即将发电,蜀河电站前期工程开工建设。金州 330kv 和***—喜河—石泉 330kv 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2004 年全市医药工业和水电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 4.1 亿元和 6.6 亿元;生态旅游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扩张,2004 年全市接待游客 108 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5 亿元;蚕桑、魔芋、茶叶、畜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 2、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加快以公路交通和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等级和里程有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新建二级公路 265 公里,新建和改建三级路 1184 公里,油路里程达到 1600 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6119km,实现了乡乡镇镇通公路,市域内以二、三级路为主的“三横七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初步缓解;西康铁第 1 页 共 22 页路开通进一步凸显***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物资进出的“咽喉”通道得到扩张、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27.38 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181.66 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45.72 万亩;共治理小流域 100 条,治理水土流失 7185km2,生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