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说课稿 单位:让区宏伟小学 姓名:李 萍 时间:2012.5.6说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第 22 课。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语言简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说教学目标:这篇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为一体,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列在首位的是情感价值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2、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 4、5 两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不仅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理解这一段的内容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领会到樟树那永久保持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才能使他们懂得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界观等等,学生都难以触摸,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说教学过程: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安排如下:一、直接导入课题二、走近樟树1. 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走进文字,走近樟树。边读边标出喜欢的段落,并在其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写写你想说的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体会樟树在特点。2.谁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一个带领我们走近樟树(指名朗读)。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再读一次,读出你的喜欢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