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练习学习要求:1、积累/夯实文言知识点2、了解/熟悉文言常见题型3、体会/掌握文言解题常见方法4、认真记笔记/积极发问,质疑问难,不带走一个“疑问”预祝大家学习愉快!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二《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三《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四《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五《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一《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1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答案:1、D;2、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3、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4、(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D。二《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怀民亦未寝: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相与步于中庭。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2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