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和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笵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