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教材分析五、教学环节六、教学反思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四、设计思想 本章主题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节是中国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开始受到来自外部的侵略和骚扰,本节正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与此相关的历史,并为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作铺垫。(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分析: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成功抗击外 来侵略的典范,他们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些斗争在当时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今天,依然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宝贵历史素材。戚继光、郑成功则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两面旗帜。因此,对他们的事迹应予以重点掌握。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英雄”概念分析:在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为主的七年级学生的头脑中,中华民族和中原汉族这两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对“民族英雄”这个概念的内涵更是认识不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有相当难度的。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上,很难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从“民族英雄”这个角度区别开来,从而很容易把戚继光、郑成功的历史功绩与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史实相提并论,因此确定本知识为教学难点。拟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合作探究予以突破。(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材分析五、教学环节六、教学反思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四、设计思想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没有经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其对历史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无疑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因此,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分析: 一、教材分析五、教学环节六、教学反思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四、设计思想 1 、识记与理解 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戚继光抗倭地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戚继光取得抗击倭寇胜利的原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