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堂小结第四学习主题 第 15 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入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虽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其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委吗?让我们循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进程去做一番了解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953 年 3 月 5 日约瑟夫 · 维萨里昂诺维奇 · 斯大林逝世 1922 年 4 月 3 日~ 1953 年 3 月 5 日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2 年 10 月 5 日~ 14日苏共 19 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 19 大结束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犯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错误。尼基塔 · 谢尔盖耶维奇 · 赫鲁晓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4.17 ~ 1971.9.111953.9.7 ~ 1964.10.14 第 4 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918 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1934 年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 1939 年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2 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 1953 年起任苏共第一书记。 1956 年 2 月 25 日,在苏共“ 20 大”上(苏联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负责管理全国牢狱营)中的政治犯。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 他的自由化政策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被称为“鲁莽的改革家”。 1964 年被他的学生兼党内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被迫辞职。 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全面,在位十年,改革十年。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改革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容:评价: 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① 思想解放;② 农业方面;③ 工业方面。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56 年 2 月 25 日在苏共“ 20 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