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三、人工气道湿化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而形成的呼吸通道,以辅助患者通气及进行肺部疾病的治疗。常见人工气道有口咽管置管、鼻咽管置管、喉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置管。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应综合考虑循环、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工气道主要适用于急性呼吸道梗阻的患者;保护反射丧失的患者;呼吸道大量分泌物的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正常情况下,鼻、咽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时,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必须全部由气管及其以下的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造成①粘液纤毛系统受损伤,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② 引起呼吸道炎症可使呼吸道黏膜糜烂、溃疡,导致细菌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的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湿化过度【发生原因】湿化液量多或机体需要量的减少或呼吸道丧失减少。【临床表现】痰液过度稀薄,需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可出现缺氧性紫绀、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等改变。【预防及处理】1. 持续气道湿化者应以每天 150~250ml 为宜。间断注入湿化法的间隔时间一般为 1~2 小时,注入量新生儿每次 0.5~lml,婴儿每次 1.5~2ml,成人每次 3~5ml。2. 适宜的湿化温度,湿化气的温度低于 30°C,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若高于40°C 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气道灼伤、体温升高。发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应该逐渐减少湿化液的量。湿化不足【发生原因】湿化液量少或机体需要量的增多或呼吸道丧失增多。【临床表现】痰液粘稠,不易吸引出或咳出;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导管内有痰痂形成;患者可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闲难、烦躁、紫绀及脉搏氧饱和度下降等。【预防及处理】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的液体入量不足,即使气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然处于失水状态。2.持续气道湿化者应以每天 50~250ml 为宜。间断注入湿化法的间隔时间一般为 1~2 小时,注入量新生儿每次 0.5~lml,婴儿每次 1.5~2ml,成人每次 3~5ml。3. 适宜的湿化温度,湿化气的温度低于 30°C 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高于40°C 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气道灼伤、体温升高。4. 患者发热时应该增加湿化量。四、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的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