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VIP免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_第1页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_第2页
2/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_第3页
3/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 目的 总结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7 例置管溶栓术后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 1 例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不止被迫拔管,其余16 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护理人员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介入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标签:深静脉血栓;溶栓;术后;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系统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栓一旦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此病由于发病隐匿,多数早起症状不典型,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较重。与外伤后、盆腔手术后卧床有关或由于血栓形成与高凝状态,LEDVT 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介入置管溶栓术已成为DVT 治疗的常用方法,那么术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在临床治疗满意度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表1) 表1 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科护理了17 例DVT 患者 一般资料 患病肢体 发病原因 血栓临床分型 男 女 年龄 平均 年龄 左侧 右侧 外伤 手术后 自身 疾病 中央型 周围型 混合型 11 6 25~72 52 14 3 12 5 13 2 2 术前B 超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系统形成 1.2 术前护理观察 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生的部位、病程及临床分型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⑴中央型:起病急,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触痛,患侧下肢明显肿胀,浅静脉扩张,皮温及体温增高。多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右侧。⑵周围型:股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大腿肿胀疼痛,但下肢肿胀不明显;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表 现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肢不能踏平着地,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并且有深压痛,踝关节过度背屈时小腿剧痛(Homans 征+)。⑶混合型:患病全下肢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伴有体温升高和脉搏加快;病情继续发展可表现为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足背和小腿出现水泡,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成青紫色,处理不及时可发生肢体坏死。 1.3 方法 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健侧股静脉穿刺、插管、造影,测量并确定滤器植入位置及滤器型号,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患侧髂–股静脉造影,抽吸血栓。若髂总静脉完全闭塞则需经患侧股静脉入路抽吸血栓。疏通髂–股静脉通路后,由健侧入路引入头段带有侧孔的溶栓导管对难以抽吸的血栓采用脉冲式依次注入尿激酶6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