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在家长的呵护中丧失(原创):心海导航现代家庭多为 “独生子 ”家庭,从 “爱”的角度讲,孩子生而逢时,他们是幸运的,有很多爱的温情萦绕在身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又是不幸的,在众多的呵护中,从小应该培养的好习惯缺失了应有的温床。在家庭中孩子处于中心位置,家长有一种“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想做什么总是有人帮忙,什么都是无所谓的状态,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惟恐孩子受屈,形成了孩子 “唯我独尊 ”的家庭环境,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耍性子、生闷气。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具备科学的家教知识,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良好的道德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也是家长义不容辞又神圣的职责。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会剥夺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 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孩子一出生,就在不断成长中,每天都在变,新的东西不断出现,俗语说: “3岁看大, 7 岁看老 ”, 因为 7 岁时,人脑发育已完成90%,这时候的父母就应该理性地知道,自己在呵护中退一步,孩子就会在好习惯中进一步,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根据多年不断矫治孩子不良习惯的工作经验,对孩子形成好习惯具有负面影响的家庭呵护一般有以下几种,即完全溺爱型呵护、 不到位的打骂型呵护、无可奈何的放任型呵护,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重智轻德 ”。1、完全溺爱型呵护:孩子从小到上幼儿园, 不会穿衣穿袜子、 不会整理散落一地的玩具,甚至鞋带开了拌个跟头,也是哭着找老师去告“鞋带儿 ”的状;读了小学,接送、生活、被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至、井井有条,因为学校没有蹲便设施,就憋着忍着回家再痛快;好不容易读了中学,生活依然不能自理,孩子前脚走出家门,后脚就会有爸爸或妈妈、爷爷或奶奶、外公或外婆追出来喊: “你忘记这个了,你忘记那个了⋯⋯”转身就是一副无奈的表情,还自言自语:“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什么时候才能不让大人操心嗷!?”;考上大学,一家三代人高兴极了,背着的、扛着的(生活用品,就缺锅碗瓢勺了),浩浩荡荡、你拥我簇、千叮咛、万嘱咐;大学毕业了,就业的烦恼又堵心头,送礼求人托关系,好职业不容易找,赖职业太丢人,不好不赖的孩子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