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语文课程演变“语文”一名,始于1949 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概念使用时间不长, 但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把中国历史上包含语文要素的课程一并纳入“语文课程”这一概念。这样,可以把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大略划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在这里,语文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 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语文课程。但许多内容都具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学习内容大多已不可考。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蜗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 文化教育独尊一家, 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学习的内容,与今天的语文课程大致对应:幼学启蒙-----集中识字;《四书》《五经》 -----阅读教学;八股文习练 ---- 写作练习。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1、《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 句,恰为千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 余个,后来不断增补至500 多姓。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3、《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该书在海内外流传很广,影响很大。4、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在此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有王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 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既作为蒙学诗歌读本,又作为蒙学识字课本。把识字2 教学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 进行韵语化识字教学, 效果更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