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关于创造力,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熔炉中去。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大胆改革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要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让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和谐共舞。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萌生创新意识。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造、乐于创造、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语文教学要大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生活真正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名胜古迹、城乡变迁、民间风情、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因此,语文教学要不断的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无数实践也证明,师生关系越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特别是创新型教育,这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它不仅是教师应备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是生命中的一种创造力的整合力量。在爱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现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这种课堂氛围,努力作到: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时——充满激动,下课后——充满愉悦、收获。比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人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教师顺势导情,展开教学过程,并给予适当点拨启迪,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教学过程,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不期而遇。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而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挥之不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性几乎不可动摇,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