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上高县泗溪中心小学任琴【内容摘要】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开放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关键词】创造个性教学高潮主动探究集体合作拓展思维【正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于是,创造性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张武升在《教育创新论》中谈到:“所谓创造教育,就是依靠创造学的研究和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的理论和方法,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科学的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并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美感和创造技能,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教育。”[1]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团队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教学高潮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快乐、自信、执着和具有意志力,使他们开动脑筋,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即教学高潮。这时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有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一般说来,处于教学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最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而凝神静思,或是因为领悟到知识内蕴而激动自豪,这时的学生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最具有探索的激情。这样,诱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自觉、积极地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2]二、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能诱发学生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高涨的情感中发展智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比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2πr”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