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国际:认识投资产品的“三性”作为一名在个人理财业务第一线从业十余年的“老同志”,这些年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想理财,你说该买点什么产品好啊?”而每次被问及,我都觉得自己愧对于这些年摸爬滚打的从业经验——一个听起来如此简单的问题,我竟然每每语塞,回答不出……其实倒也不是答不出,只是有太多的东西要答,不知从哪句开始讲。十几年前,当时对境内居民只提供外币业务的外资银行,顺应客户外币投资的需求,推出了几款美元理财产品,可谓开创了当年理财市场的先河。后来,各家银行为发展中间业务,相继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有固定收益类的、浮动收益类的,有结构性保本的、部分保本的。再到2007年出现的股市行情,沉寂多年、苦于投资无门的普通人,开始逐渐地了解并投资基金,而同一时期,资产量稍大的客户也开始逐步接触海外市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人们不再满足于在银行投资,一些信托类产品、保险公司推出的带有理财功效的保险产品、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推出的各类产品,逐渐丰富了理财产品线。最近几年,私募股权、定增产品、私募基金、专项基金、P2P、互联网金融更是让理财市场上百花齐放,放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要说目前市场上的各类理财产品,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市场做不出。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从业多年的人都觉得,自己学习的速度,赶不上“创新产品”花样翻新的速度。我们帮助很多客户分析过他们买的投资产品,有人以为自己买了个银行理财,但其实他买的是个保险,5年内提前取出需要承担本金损失;有人以为自己买了个保本保收益的高息产品,但其实是个P2P的资金池,发行方随时有跑路的风险;有人以为自己投的是新兴的另类资产,但发来的盈利模式说明书,怎么看怎么像是传销;有人以为自己参与的是只面向高端人士发行的私募基金,但其实是个以天使投资项目为主的项目基金,资金接下来将被锁住多年,既不能随时取出,最终收益也要看投资的一堆项目能否顺利获得收益……那么,当下的各种理财产品到底应该怎么看呢?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你只是单一地选择理财产品,那无非是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这三性之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取舍。收益性,通常是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最为关注或者首先想到的。每个人都希望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而这个理想是可以被理解,但无法真正实现的。如果某款产品声称收益很高,背后必然暗含着风险,在威胁着我们的投资本金。所以,投资的目标不应该是追求收益最大,而应该是追求我们想要的收益率。比如,你的投资理财的目标,是获得比定期存款稍微高一些的回报就满意了,那选择银行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就可以实现目标;如果你的目标是跑赢通货膨胀,获取预期年化7%左右的收益率,那么靠单一的保本产品是无法实现的。这时我们就需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投资组合并加以管理,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不贬值。说到安全性,投资者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分重视安全性而变得保守,使得自己资产的实际购买力日趋下降;要么就是完全无视风险,结果往往是血本无归。事实上,安全性往往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与收益性成反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收益的产品一般安全性较低,这个很好理解;另一个是与流动性成正比,意思是说,如果某款产品的流动性好,容易变现退出,那么相对风险就比较容易控制,也就是安全性更高;而与之相反的,如果投资产品本身流动性很差,那么安全性也会受限,也就多了一项我们常说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指投资之后是否容易变现或退出,也是投资三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而事实上,它对于能否真正“赚到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关系着收益性——任何投资的收益性,无论高低,都只有当收益真正兑现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是没有兑现的收益,我们都只能称之为“浮盈”,或者说是“纸上富贵”。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一年前买了套投资性房产,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场价格上涨了10%,你很开心,觉得自己投资眼光不错,一年获得了10%的年化回报。而事实上,给你带来开心的那10%,算不上是你真实的收益,只有当你卖掉房产,真正拿回本金加10%的真金白银时,你的投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