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实验一: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实验(AtkinsonJ.W.)问题提出:成就动机(achivementmotivation),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个体的成就动机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呢?实验目的:考察任务难度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影响。实验假设:中等强度任务最能激发个体成就动机。自变量:任务难度因变量:成就动机大小被试:80名大学生实验过程:把80名大学生分为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同样的任务。明确告之,第一组,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够得到奖励(概率为1/20);第二组,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概率为1/4);第三组,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概率为1/2);第四组,成绩前15名者都可能得到奖励(概率为3/4)。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成功可能性适中的第二组、第三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的组成绩则下降。讨论意义:这样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因为成功概率过高,让人觉得任务本身不具挑战性,努力与否都会成功;而成功概率过低时,则让人觉得即使努力了也没用,反正都是失败;所以这两种情况下人的成就动机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当成功概率为50%时,人们的心理是,虽然有失败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努把力,同样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同样的任务,就被看得非常有挑战性,从而激发起人的成就动机,使成就动机水平达到最高。拓展: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期望理论并不是在探讨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问题,而是涉及成功的标准(如评分标准)的问题。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经典实验二:感觉剥夺实验(Bexton,Heron,Scott,1954)问题提出:感觉剥夺指的是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有机体处于这种状态,外界的声音刺激、光刺激、触觉刺激都被排除。几天后,有机体发生某些病理心理现象。那么人类是感觉寻求的动物吗?感觉剥夺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目的:考察感觉剥夺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实验假设:人类是感觉寻求动物,感觉的剥夺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自变量:感觉剥夺时间因变量:被试的反应被试:大学生实验过程: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入,如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没有图形视觉;给被试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触觉;头枕在用U形泡沫橡胶做的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实验结果: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具体地,对于简单的作业,如词或数字的记忆,感觉剥夺没有影响;对于中等难度的作业,如移动单词中的字母问题,感觉剥夺也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复杂的问题,如需要高水平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创造测验、单词联想测验,接受过感觉剥夺的被试不如未接受感觉剥夺的被试的成绩好。感觉剥夺影响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或认识过程。从感觉剥夺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接受感觉剥夺实验的被试中有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