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篇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解与训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解与训练图1点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来入手。图2是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在球面上的状况,从中可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一些基本规律(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下同)。hd<hb<ha>hc>he表明:从纬度分布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太阳直射点南北两侧的对称点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ha>hc>he,ha>hb>hd表明: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大,反之正午太阳高度小。下面通过图解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理解其基本规律。首先对图1左图进行转换,将图中经线圈的右半部“”拉直,可得到图1右图。两图均表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以下简称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这里以图1右图为基础来深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分布规律。(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这里我们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假设p为满足条件的任意一地点,h1,h2,h3分别表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时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4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某地p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图32.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由图4可以看出,h4大于h1和h2又小于h3,在夏至日前后p地各有一次直射,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h4),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h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图43.北回归线地区:由图5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图54.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图6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图6同理,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即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在冬至日前后各一次,最小值在夏至日出现(如图7所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图7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如图8所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图8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直接相关。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表可以归纳如下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向赤道两极递减。正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再加上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同一季节,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五带,在此基础上导致全球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纬度地带性。习题训练【例题1】读下图表示某时刻地球表层太阳高度分布状况(m点太阳高度为90o,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自里向外依次为60o,30o,0o),读图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比较,正确的是()a.这一天①点比②点先看到日出b.①点盛行西南风,③点盛行西北风c.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是④d.④点的自转线速度等于②点的一半2.此时下列地区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a.悉尼、雅典、新加坡均为多雨季节b.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河流正值枯水期c.白令海峡夜幕深沉、好望角夕阳似火d.我国东南沿海附近海域处于休渔期答案:1.b2a.【例题2】下图是赤道及以北地区三地夏半年某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过程(h是已知数),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a地的地理纬度【篇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6)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发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