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 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这种治国理念,C、D 两项与材料所述不符。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答案 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意图解决王国问题以维护统治 。A、B、D 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C 项正确。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再结合材料中“中书省”“节度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中书省宰相被刺杀的地点应在都城长安,故 B 项正确。汉朝无中书省机构,故 A 项错误;北宋行使宰相职权的是中书门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已被剥夺,故 C 项错误;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听命于中央,故 D 项错误。4.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因“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故“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主要反映了宋初( )A.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C.科举制利于选拔人才 D.积贫积弱局面已经出现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体现了宋太祖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排除 B 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 C 项;宋初尚未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D 项错误。5.“(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