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1853 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本质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D.他的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 D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对于“中华共和国”的定义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对应性比较分析。通过“自由,平等,博爱”三个限定词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马克思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就,但与马克思的三点期望不能等同,因为这两个方案都没有真正实施,故马克思的期望是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国情不符的,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 D 项。2.有学者在评论《资政新篇》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内容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答案 D解析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每年纳银若干 ,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反映了近代的金融保险制度,故 D 项正确。A、B 两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 项反映的是封建尊卑观念,不符合题意。3.1851 年与 1911 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答案 D解析 这两场革命运动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联系相关史实可知,A、C 两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符;B 项与辛亥革命不符;只有 D 项是两者的相似之处。故选 D 项。4.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C.革命党人属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