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至理名言句,看懂了这些中医的根本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在此小道精选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奉上。一、养身,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太平御览》)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解读: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解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