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军:3D 打印技术带来脊柱外科个体化治疗时代 医生将患者的CT 数据传给制造企业,工程人员再将数据通过软件设计重建,成为三维立体图形。通过识别患者骨骼内的病变部位,基于骨骼信息及病变组织信息进行假体设计。假体设计好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技术人员将钛合金粉放入专用设备的工作舱,在上千度高温下,一层层“打印” ,最终形成形态各异、个性化的内植物,这些替代原来椎体的内植物既能实现复杂结构的个体化定制,还能有效预防传统内植物的种种弊端。 如今,3D 打印技术,为个体化手术治疗时代开启了革命性的一章。 2014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 )骨科刘忠军教授团队完成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 他在全球首次应用3D 打印人工定制枢椎作为脊椎外科内植物,进行脊椎肿瘤治疗后的稳定性重建。3D 打印人工定制枢椎用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这一方法,为肿瘤切除后颈椎结构重建技术辟出了一条新途径,具有开创性意义。 12 岁的山东小患者明浩于2014 年7 月中旬,在北医三院经影像学检查和穿刺活检确诊为尤文氏肉瘤后,由于癌变位于枢椎,解剖位置邻近脊髓、神经、重要血管和头颅基底结构,手术施行难度很大。眼下治疗尤文肉瘤,国际通行的是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其中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颈椎结构重建是治疗的关键。传统治疗是用中间填充骨质的一段钛合金网笼支撑代替原椎体,术后钛网易出现移位和塌陷,椎间稳定性难以维持,给患者带来危险,也因附加的外固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经研究,刘忠军团队决定为明浩的枢椎行前后路两次手术,植入3D 打印技术制造的钛合金人工椎体。 经7 月18 日颈椎后路、7 月31 日颈椎前路两次手术后,小明浩换上了世界首例应用3D 打印人工定制的枢椎椎体。8 月18 日,小明浩用自己的腿迈上了回乡的路。 枢椎的特殊解剖结构及位置,使3D 打印技术制作的人工定制枢椎可收到椎体一体化的效果,具有钛网替换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完全模拟枢椎复杂形态的同时,增加了支撑面积,椎体稳定性大大提高,并降低了患者术后因钛网与相邻椎体间移位或塌陷所致的相关并发症。 3D 打印人工定制枢椎用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3D 打印技术在全球脊柱外科的首例应用,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刘忠军团队已在3D 打印脊柱植入物领域探索、研究了4 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世界权威的《脊柱》(Spine, 2014, 39(8): E486-E492,In Vivo Study of a Self-Stab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