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2、叶面积指数:指单位面积上绿色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及其种植地点的配置。4、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或称若干个生育阶段。5、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即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6、种子: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而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则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7、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8、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9、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10、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11、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 或已展开 ) 叶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即为叶龄指数。12、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级或两级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3、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的育种方法。14、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15、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16、立体种植: 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立体种植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二、单选题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 C )。A. 环境 B. 措施 C. 品种 D. 肥料2、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这种研究法称为( C )。 A.生物观察法 B. 生长分析法 C. 发育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