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沁园春· 长沙 >> 主备教师:王登伟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沁园春· 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理解它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壮阔深沉的意境,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沁园春· 雪》,了解了一些词的基本知识,对作者生平、词风、胸襟抱负也有一些认识,但尚未构建一套古诗词鉴赏的方法理论体系。本词安排在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 课,从写作年代看它隶属现代诗词,从体式看它又属于格律诗词,这种交融使得学习本词意义重大,需通过对此词的学习为学生基本构建一个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体系,为后阶段学习古诗词作好铺垫。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本词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解决的关键是理解古诗词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反复吟诵,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词中的情。二、目标及其解析1. 目标定位: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背诵本词。2.目标解析:理解字词就是吟赏作者炼字的精到,理解意象就是把握词人是如何选择意象,并通过这些特定意象寄寓思想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鉴赏此词的抒情方式。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对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 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五、教学过程设计课文导入:毛泽东自小就立下雄心壮志,在十六岁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 50 位名人做过调查,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 20 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长沙志”。2问题一: 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大家都知道“沁园春”是个词牌名,那么关于词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明确:产生时间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