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1. 职业行话:2. 岁时节日:3. 图腾:4. 人生仪礼:5. 元宵节: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 40 分)1.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2.为什么说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四合院中体现得最充分?3.为什么说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4.我国一般的婚姻形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论述题(每题20 分,共 40 分)1.描述居住地或本人旅游目的地(须明确,1 分)传统民居的类型(1 分),及形成原因( 2 分),并浅析这类民居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或求吉避凶的心理 (如房屋空间功能、 建筑装饰、选址、修建过程等,至少4 例,每例 4 分)2.从民俗应用的角度, 举例谈谈民俗在当代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价值?(至少 4 例,须分析其价值)答案:一、名词解释1. 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2.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3. 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 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 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4.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5.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二、简答1.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2.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四合院中体现得最充分。 四合院的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而无窗户, 被称为封闭观念的符号; 第二个特点是房子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 家长支配全家的地位, 在住房位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