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的实施根据消毒时机和消毒目的的不同,可将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临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三类。预防性消毒是指为预防疫病的发生,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禽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消毒措施。临时消毒是指在发生疫病期间,为及时清除、杀灭患病动物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如在隔离封锁期间,对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及一切用具、物品、设施等进行反复、多次的消毒。终末消毒是指在疫病控制、平息之后,解除疫区封锁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而采取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1.主要通道口消毒(1)车辆消毒池生产区入口必须设置车辆消毒池,车辆消毒池的长度为长4m,与门同宽,深0.3m以上,消毒池上方最好建有顶棚,防止日晒雨淋。消毒池内放入2%~4%的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更换3次。北方地区冬季严寒,可用石灰粉代替消毒液。有条件的可在生产区出入口处设置喷雾装置,喷雾消毒液可采用0.1%百毒杀溶液、0.1%新洁尔灭或0.5%过氧乙酸。(2)消毒室场区门口及生产区入口要设置消毒室,人员和用具进入要消毒。消毒室内安装紫外线灯(1~2W/m3空间);有脚踏消毒池,内放2%~5%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人员要换鞋、工作服等,如有条件,可以设置淋浴设备,洗澡后方可入内。脚踏消毒池中消毒液每周至少更换2次。(3)消毒槽(盘)每栋畜禽舍、孵化室(厅)门前也要设置脚踏消毒槽(盘),内放2%~4%氢氧化钠溶液,进出畜禽舍最好换穿不同的专用橡胶长靴,在消毒槽(盘)中浸泡1min,并进行洗手消毒,穿上消毒过的工作服和工作帽方可进入。2.场区环境消毒平时应做好场区环境的卫生工作,定期使用高压水洗净路面和其他硬化的场所,每月对场区环境进行一次环境消毒。进畜禽前对动物舍周围5m以内的地面用0.2%~0.3%过氧乙酸,或使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喷洒;道路使用3%~5%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用3%氢氧化钠(笼养时)或百毒杀喷洒消毒。畜禽场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不乱堆放垃圾和污物,道路每天要清扫。被病畜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地面土壤,可用5%~10%漂白粉溶液、百毒杀或10%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停放过芽孢所致传染病(如炭疽、气肿疽等)病畜尸体的场所,或者是此种病畜倒毙的地方,应严格消毒,首先用10%~20%漂白粉乳剂或5%~10%优氯净喷洒地面,然后将表层土壤铲起30cm左右,撒上漂白粉并与土混合,将此表土运出掩埋。在运输时应用不漏土的车以免沿途漏撒,如无条件将表土运出,则应按5kg/m2漂白粉用量,将漂白粉与土混合,加水湿润后原地压平。牧场被污染后,一般利用阳光或种植某些对病原体有杀灭力的植物(如大蒜、大葱、小麦、黑麦等),连种数年,土壤可产生自洁作用。3.空圈舍消毒任何规模和类型的养殖场,其场舍在启用及下次使用之前,必须空出一定时间(15~30d或更长时间)。经多种方法全面彻底消毒后,方可正常启用。(1)机械清除。对空圈舍顶棚、天花板、风扇、通风口、墙壁、地面彻底打扫,将垃圾、粪便、垫草、羽毛和其他各种污物全部清除,定点堆放烧毁并配合生物热消毒处理。(2)净水冲洗料槽、水槽、围栏、笼具、网床等设施采用动力喷雾器或高压水枪进行常水洗净,洗净按照从上至下、从里至外的顺序进行。对较脏的地方,可事先进行刮除,要注意对角落、缝隙、设施背面的冲洗,做到不留死角。最后冲洗地面、走道、粪槽等,待干后用化学法消毒。(3)药物喷洒常用3%~5%来苏儿、0.2%~0.5%过氧乙酸、20%石灰乳、5%~20%漂白粉等喷洒消毒。地面用药量800~1000mL/m2,舍内其他设施200~400mL/m2。为了提高消毒效果,应使用两种或三种不同类型的消毒药进行2~3次消毒。通常第一次使用碱性消毒液,第二次使用表面活性剂类、卤素类、酚类等消毒药,第三次常采用甲醛熏蒸消毒。每次消毒要等地面和物品干燥后再进行下次消毒。必要时,对耐燃物品还可使用酒精喷灯或煤油喷灯进行火焰消毒。(4)甲醛熏蒸熏蒸消毒可用于密闭的畜禽舍、仓库及饲养用具、种蛋、孵化机(室)污染表面的消毒。其穿透性差,不能消毒用布、纸或塑料薄膜包装的物品。优点是可对空气、墙缝及药物喷洒不到但空气流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