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戎装致敬青春 如果所有年轻人都去种植玫瑰,还有谁来守卫家乡和平的谷穗。 ——题记历史的巨手大气一挥,时代的步伐赶超了四季轮回的脚步。70 年的历久弥新,中国又再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当今世界。她是大浪淘沙里沉淀的玉石,是淬火锤炼后出鞘的宝剑,是革故鼎新后重生的向阳花。习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的关键是强军,强军的核心是能打胜仗。军人生来为打仗,实现强军梦是每一名官兵的梦想。军人的梦想应与使命同在,为信仰而生。青春有很多样子,我用准备打仗的方式致敬青春。 追溯五四,青年力量方出现,青年声音响天堑。他们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他们心系家国,献身革命。五四运动已走远,青年精神仍长存。一代代青年人,一代代青年军人,在兴国强军路上砥砺前行。我出生于军人世家,三代从武。老爷爷是一名红军,也是我们家唯一上过战场的人。每逢回家过年,他总是喜欢跟我们小辈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战争年代,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历经生死,目睹离别。老爷爷年岁已高,口齿便不太清晰了,我能听清的也只是寥寥。但他身上那一处处被子弹打穿的伤疤却无一不在向我揭示着战争的残酷,昭示着先辈的苦难与辉煌,警示着我吾辈必将更强。我和父亲是和平年代的军人。他是一名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的军人,年轻时同他的战士们守卫着青藏线上的安宁与繁荣。父亲曾说:“四千里青藏线,平均每 2.5 公里就有一名战士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可何止是青藏线,在通往西藏的高原公路上,每一公里都有一个筑路兵年轻而崇高的灵魂。那年,我随母亲从南方进藏探亲。父亲的驻地海拔高达 4888 米,一个被喻为生命禁区的地方。下车时的场景让我毕生难忘。用一位诗人的话形容便是:“…这是一张啥样的脸呀,是被烈日晒裂的土豆,是被多次脱水的茄子,还是界山达坂上的风化石”一张张质朴的脸庞热情的地对母亲喊着:“嫂子 嫂子”。那天,母亲心疼的哭了。17 岁那年,支队组织家属参观他们的警史馆。在一整面荣光灿灿的烈士墙上,我看到牺牲的战士中最小年龄仅有 17 岁,牺牲的时候为我一般大。那一刻,我理解了从未在家过一个中秋节的父亲。祖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战士们修路,是为了别人走向远方,回归故里;而自己,却长眠在遥远的西藏。父亲那一代军人从老爷爷手中接过钢枪,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守一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