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分析幸福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来源:教育论文网摘要:从幸福的渊源即快乐论和实现论入手,通过不同观念、不同研究取向的比较,分析幸福的概念。另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释幸福的本质及其要素,多取向地分析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理论模型。并结合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探讨实现幸福或提升幸福感的相关策略。关键词:幸福;心理机制;主观幸福感幸福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幸福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者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大大推动了幸福的心理学研究。自WannerWilson在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以来到现在,幸福的研究进程经历了从描述性阶段到理论建构阶段再到实证研究阶段。而近十年来,幸福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西方关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等主题的文章就有数千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个人对和谐社会的最直接感知,幸福作为热点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和研究。幸福不仅密切关系到个人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而且对于家庭的和睦、组织的建设、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国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发展社会的目标,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与全世界对幸福研究的重视不谋而合。一、幸福的理解一)幸福的渊源从西方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将幸福感等同于快乐主义愉悦或快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快乐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伊壁鸠鲁。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虽然幸福感的快乐主义研究视角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许多西方的哲学家、宗教领袖和牧师反对将快乐作为幸福感的基本标准,并且提出了实现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实现论哲学渊源认为主观幸福感不等于幸福,并非所有已经实现的期望都能增进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Ⅲ剪。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我国古代的先驱们关于幸福的见解显得有些零散,更多的是提出各种思想,并没有上升到完整的理论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被认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心灵体验,同时还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并且幸福与道德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例如,儒家强调心灵的泰然,幸福在于心灵而不在于外物。道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然。在道家看来,每个人都有其先天本性,只要自然本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就是幸福,这是一种认知上的领悟与超越,进而会践行一种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佛家的幸福则强调心灵的超然,均从心灵上看幸福,所以有福无福也是由心而起,但这种幸福并不是心灵的反应性感受,而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一种智能、一种领悟”。幸福的不同理解.不同观念中的幸福讨论和分析了认知观、快乐观、情绪观和混合观中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纯粹的认知或态度观认为,幸福观是一种认知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从这个术语的哲学意义看,幸福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幸福仅仅是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自己的人生,赞美自己的人生。Haybron对这种观点持有最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我们很少能够持有认知观理论所要求的人生整体态度,因为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没有事实能够简单地表明,他们在总体上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满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意。快乐观认为,幸福是快乐相对于不快乐(或“痛苦”)的差别程度。幸福存在于积极的或良好的情绪平衡感中的观点,可以认为是快乐观的一个特殊的版本。情绪观认为幸福是某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不需与某种特定的事情有关。Sumner¨刮将这种积极的情绪描述为精神上充满能量、活力和轻松的一种感觉,“一种乐观或愉快的情绪,它可以使你对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持有多姿多彩的观点与看法”。他还指出,这种感觉包括从表面上的满足感到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混合观认为幸福是一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