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化环院 2010 级农村教育硕士 王小琴 20104515003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二章课题 1 空气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教学重点为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难点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 探究 1:证明空气的存在 探究 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 探究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教法探讨】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教学情景。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 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 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 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对于教材上的实验 2-1(如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在上述问题中,对问题③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图),便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