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式风格的设计思想与精神内涵 中式建筑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市场洗炼以及各地人文风情的影响交融和熏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体系。 简单回顾一下中式建筑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中式建筑始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在传承和发展.完全没有西方建筑的那种跳跃和变迁:每个时代,每个王朝,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印记。 不妨为中式建筑这样把脉: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是中式建筑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儒教是主导,道家和禅宗(佛教)是侧翼,不同的时代,文化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式建筑正是在这文化脉络的此消彼长中一步步地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已经深入中式建筑的骨髓,就我看来,或许这正是中式建筑的思想内核,而不同的地域人文风情和时代特征,正熏陶和构建了不同的建筑流派和时代印记。 以下是我对中式建筑思想内涵和风格特征的分析,管窥之见,我将分五个部分一一论述,请大家批驳 (一)谐和的思想精髓 1、“融”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 融的思想源起于道家的“师法自然”哲学思想,“自然”好明白,“师法”是什么,简单地说“师法”就是效仿,往深地说就是顺从。道家讲求什么上善若水,我个人不敢苟同。要知道建筑是因应自然但又超于自然的。因此,不是一味地顺从,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举例来说就象两种不同的液体,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同西方建筑的表现个性与张力的设计思想基础不同,中式更讲求因地制宜,融合与和谐。这样说只是在初级层面,更深一层,则表现为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更好的把握和运用自然以达到利身的目的。这也正是风水学堪舆学在中式建筑中大行其道的原因。 2、“序”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形式 毋庸质疑,对中式建筑影响和冲击最大的还是儒家文化。孔子曾言“任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儒家思想对建筑和山水文化的理想化表述。但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说还是实用主义的,因为它最主要的目的是社会生活中建立相应的秩序和规则。而这在中式建筑中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例如在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规格设置,以及九、七、五的分制,另外传统民居四合院中的正房,西庑东庑等的规划等。无不显示出“序”的思想和意识 3、“颐” 我曾一度对西方的矫饰主义(如巴洛克、洛可可等)持批判的态度,因为我总觉得,矫饰主义过于注重建筑本身的主体的视觉感受和作用而忽略或减弱了人——这个建筑的主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