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一一、填空:( 16 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 波斯奈特在 《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 世纪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 中国学派三大学派。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 年卢康华、 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二、简要回答:( 30 分)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 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 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 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 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三、论述:( 54 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 共通性, 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消极一面 : 2“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 “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 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