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微博的“使用与满足”一、专题背景随着 web2.0 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的社交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从博客到播客再到各种类型的SNS 网站,这些都是以爆炸式的速度在发展。而当国外twitter 等微博客开始发展时,国内也随之出现了饭否、叽歪等此类型的博客,也就是之后所谓的“微博 ”。微博的出现同时又给各方人士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网络工具,不同的人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叶让自己得到了不同的满足。 在使用与满足的过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得失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那么结合 “使用与满足” 理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微博用户的使用与从微博中得到的满足呢?二、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其发展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播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理论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 ”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的过程。1974 年 E·卡茨等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 媒介期待 —— 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 "过程的基本模式。十年以后,菲利普·帕尔姆格林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从满足与媒体消费、满足的社会和心理根源、满足和传媒效果、 对满足的寻求和获得、从消费者的期望值来研究对传媒的利用和满足、传媒受众的行为等六个方面来考察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各种研究发现。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就使用与满足的类型研究而言,学者们开始把使用类型与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心理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最为著名的就是麦奎尔、布鲁姆勒和布朗的研究,他们把受众看电视的动机归纳为以下4 个方面:( 1)转移和消遣(逃避或感情释放);(2)人际关系(电视可以代替社会交往,为个人提供陪伴,并且可以用于与他人交往);(3)个人身份(将电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参照,探索现实,强化既有价值观);(4)环境守望(获得信息和新闻)。麦奎尔从个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找到了大众传播的使用动机,并且形成了从认知-情感、主动 -被动、保持 -增长、内部 -外部四个维度的使用动机矩阵。这些维度进行组合,就可以将使用动机的心理来源和结果列成一个包含16 个项的矩阵(见表一)。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