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7 第八讲 证据及其要素与属性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证据概念的学说观点与选择 (2 )掌握证据的基本属性 (3 )了解证据的要素 Ⅱ、教学内容 一、证据的真实观 二、证据的内涵和外延 三、证据的要素 四、证据的属性 Ⅲ、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证据?它有何价值? 2 、证据的要素有哪些?如何认识? 3 、如何认识证据的基本属性? Ⅳ、课外阅读资料 1、高家伟、邵明、王万华著:《证据法原理》第一编,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月版。 2、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第四章,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9 8 第八讲 证据及其要素与属性 一、证据的真实观 (一)证据的语词起源和基本含义 1、证据的语词起源。 证据一词在汉语中的准确起源已经很难考证。唐代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经写下“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的名句。然而,其中的“证据”是动词,意思为“据史考证”或“据实证明”。在古汉语中,证据二字往往是分开使用的,其中:“证”字犹如现代的证据,但多指人证;“据”字则意为依据或者根据。例如,《唐律·断狱》中就多有“据众证定罪”之用语。及至清代,法律中仍有“众证明白,即同狱成”的规定。20世纪初,随着白话文的推广,证据二字才越来越多地合并为一个词使用,而且多出现在与法律事务有关的文字之中。例如,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 3月 2日颁布的《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CHI)所属禁止刑讯文》中规定:“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鞫(JU)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也是后来在我国颇为流行的“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原则的发端。 2、证据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 现在,证据已经是汉语中常用的语词之一。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非法律事务中也使用这一概念,但由于它在法律事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特别高的使用频率,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专门的法律术语。《辞海》对证据的解释就是:“法律用语,据以认定案情的材料。”可见,证据首先或者说主要在法律中运用,日常生活的非法律事务中使用可以说是借用法律术语。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把证据解释为:“名词,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 从汉语的字词结构来理解,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这是对证据一词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接受的证据基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