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苏轼其人其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丰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