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源头上防范减少社会矛盾发生的思考和探索关于从源头上防范减少社会矛盾发生的思考和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开始逐渐显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权利分配等问题的不完善,也让国家面临着社会矛盾逐渐增多的严峻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日益加剧深化的社会矛盾纠纷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维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能仅靠一次次简单的事后救济,需要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社会矛盾存在的原因,从根源上去防范、去减少矛盾的发生。分析现阶段引发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个人文化水平差异、收入分配不均衡等原因,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贫富差距过大,分配结果不公,使人们的思想产生波动,逐渐扭曲、失衡。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教有所学,本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户籍限制等原因,我国总体上还未能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因病返贫增多,买房、养老压力增大,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引发群众的不满。三、贪污腐败的屡禁不止。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及西方拜金主义不断冲击国内社会,加之部分机关干部的作风不正派、立场不坚定,奢侈、糜烂、腐败之风逐渐泛滥,且屡禁不止。由于对这些腐朽的东西扫荡不力,任其蔓延,使这些资本主义社会糜烂、腐败的东西,对13亿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1页共3页且政府机关内部不断曝光的贪污腐败案例,大大减弱了政府在群众之中的公信力,降低了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加深社会矛盾。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涵养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许多从中西部地区走出来到东部沿海大城市寻求发展的个人,明显感到自身与当地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无法很好的融入当地社会群体。同时,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生活习惯、思想道德不良,进而易做出过激行为,引发矛盾冲突。五、公民的权益维护、救济渠道不畅。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权益维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然而,面对社会的不公、利益的受侵,人们可选择的救济渠道却少之又少,甚至有时还会发生下情不能上达。减少社会矛盾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要针对源头加以治理,以“治本之术”将社会矛盾解决在初发、萌芽状态,从根本上遏制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一,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完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健全税收调节制度,完善社会分配制度,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费压力,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同时,积极为失业、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指导与帮助,提高自身“造血”能力。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受益群,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在努力实现医保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参保力度,统筹调配社会保险基金,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与监督,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平台。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深化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合理调节区域间教育资源,优化师资、教材等的资源配置,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上得起学,读得到书。完善住房保障制第2页共3页度,在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的建设与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健康发展,打压市场泡沫,打击投机倒把行为。第三,坚持反腐倡廉,肃清机关作风,树立政府形象。不遗余力地开展反腐倡廉行动,坚决落实党中央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官僚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