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 课 《纸的发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课文,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2.通过思维导图,对比发现纸的优点,明白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3.聚焦段落,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在创设的情境中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明白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难点】聚焦段落,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在创设的情境中迁移运用。 【课前准备】学习单、板贴 【教学流程】 一、导图梳理,复习导入 1. 呈现思维导图,巩固梳理:纸在前两个时期的发明过程。 2.引导:从人们对纸的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什么? 3.人们每一次创造都是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完善的,看来,造纸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 【板书:长期积累 不断改进】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忆纸在前两个时期的发明、改进过程,直观形象地感受纸在改进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体会造纸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为下文感受蔡伦改进造纸术做铺垫。】 二、由句及段、体会谋篇 (一)聚焦过程,体会生动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蔡伦造纸的故事?(第4 段)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2.哪一句写的是蔡伦造纸的过程?(第 2 句) 3.读句子,划出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选择的原料,圈出蔡伦改进造纸术时的动作的词语。 4.交流材料,想想这些原料和之前的蚕丝、木片、龟甲等相比,有什么优点?(容易得到) 5.说一说:除了这些,还可以用什么材料?(破渔网、破衣服) 6.交流动作:材料选好了,就要开始制作了。蔡伦是怎么制作的?(图片出示、贴动词)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板贴: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7.理解动词,体会准确 (1)为什么说“剪碎或切断”?能否删去其中一个?(不行,要根据不同材料选择的不同的方法。) (2)“捣”是什么意思?(出示注释)做动作。 (3)要捣到什么程度?(烂、成浆;这样,捞出来的纸才更加细腻,不会粗糙) 8.看来每一道程序都有它的独特的作用的。现在,把动词请回句子中,再读一读。 9.这几个步骤可否调换顺序?比如:能不能先浸,再剪? 原来,切断是为了浸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