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寄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通常将寄生、获利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被寄生且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其中属于低等动物的寄生物称为寄生虫。例如,寄生于人或动物体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均可从人体或宿主身上获得营养,进行发育繁殖,而且对人或宿主造成各种损害,病毒、细菌及寄生虫即为寄生物,而人或动物就是其宿主。 寄生关系是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对宿主有害的寄生我们称之为“有害寄生” . 但后来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宿主和寄生物都进化产生互利的特征, 以致能加强相互间的持续存在,这种互利共生的模式我们称之为:有益寄生。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就是一个有益寄生的实例。根瘤菌存在于土壤中, 是有鞭毛的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有寄主共利性。人和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之间也是一种有益寄生关系。早期的寄生营销就是模仿有害寄生的原理,所以寄生营销又称隐蔽营销、埋伏营销、伏击营销,是市场营销学中没有的概念,寄生营销的开始公认于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耐克对阿迪达斯的营销战,但却让体育营销实务界头痛不已,近年来也成为体育营销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我倡导的寄生营销学理论(以下简称寄生营销)和起源于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耐克对阿迪达斯的营销战的寄生营销本质上的差别是——我模仿的是有益寄生。其实,寄生行为,自古以来就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原动力。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演变的历史,无不证明寄生思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有很多伟大的文化遗产和传世之作, 都是寄生在已经成名的名人身上。即使到现在也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 例如,易经八卦就是寄生在伏羲和周文王的盛名之下。后世就更多类似的现象,有心了解的可以去看看历史。现在很多傍大款, 蹭名人的行为都成为人们下意识的动作了。这都是因为人们骨子里就有寄生的意识。 娱乐圈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把寄生营销发挥到了极致。连春晚的舞台上都利用上了,电影里更是比比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寄生营销并不是我开创的, 只不过是我在对人性的解读之后, 总结出一套可以实战的营销设计方法来罢了。近两年流行的山寨, 就是寄生营销有害寄生的简单思路。这些有害寄生都是为了自身的私利, 不管对寄生宿主是否有害, 严重的伤害了宿主本身的利益。不仅有违商业道德, 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营之道。我们来看看寄生营销有害寄生的一些现实中的图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