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精神的种子埋入时间——写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上)作者:关铭闻《光明日报》( 2016 年 10 月 19 日01 版)八十年前的 1936 年 10 月,三支越过了数十条山脉河流、 转战了大半个中国的红色队伍,先后在甘肃停下了脚步。当他们将红旗插在了小村“将台堡”的土地上时,也将“长征”二字刻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它成为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史上悲壮而精彩的篇章,为民族精神赋形,将古代、近代、当代中国的精神长河连成一脉。它成为人类伟大意志的中国诠释,向一切文明重申: 信仰能凝聚无坚不摧的伟力、理想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性一步,向世界无声宣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走一条前无古人、开天辟地的道路。它成为一种象征和标识, 锻造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支点, 汇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成历史飞跃的精神财富。八十年前,领导长征取得胜利的伟人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八十年后,带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领导者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已将精神的种子埋入了时间。“长征”,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富强、复兴的征途具象化2 “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八十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如是说。实际上,对于“全部史诗”的细节,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寻找。1934 年 5 月 30 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刊发了这样一则报道:《八兄弟一齐报名当红军》,内容是江西省瑞金县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同时报名参军的事迹。四个月后, 长征开始。 人们关于这八位年轻人的最后消息,是他们在长征中全部牺牲的噩耗。时间地点,不详;后代去向,不详。1935 年 5 月 29 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红四团二连 22 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和熊熊烈焰,攀着桥上铁索前进, 一举夺取泸定桥。 几十年之后, 这电光石火的历史瞬间早已被写入了教科书,但 22 位勇士中却只有 8 位的名字能够确定,其他人的纪念碑仍然是无字碑。漫长的时间里, 学者、记者们踏破铁鞋, 不断追寻着这些在历史指缝中遗漏下的信息。结果可能并不乐观,但“寻找”本身就已构成意义。它是追念、是激励、是寻根,是对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