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观后感:人物分析这部影片的成功,其中一点就是在于,他塑造出来的每一个角色都太深刻了。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共存体。强忍着无比想哭的冲动,我离开了影院。踏上地铁,在归去的路上,依然被阴暗笼罩,心情变得无比的抑郁。观影后看了一些针对这部电影而详解的一些关于日本文化和法律背景的。这是一部家庭剧,生存剧,揭露社会现场,风气,问题是肯定的。但我更向往去分析每个角色的人性。欧巴桑被前夫抛弃,无依无靠。在日本这种,女性婚后自动转变为家庭主妇的社会风俗里面,可以说是地位是极低,没有工作,自然也就没有收入。若被男人抛弃,面临着他们的,也许是跟欧巴桑一样的处境。但她依然供奉着她的前夫,在这狭小的屋子里面,这个将她抛弃掉的男人,依然占有一席之位。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性表现。她依然坚持每个月去一次前夫家里,挂名纪悼前夫。在我眼里,包含着各种矛盾复杂的目的。大房子,富裕安稳的生活,这些原本应该是属于她的,她前夫应该带给她的。欣喜的一点是,她并没有把怨恨带到下一代。但却依然每个月领他们的钱,貌似是一种被抛弃后的报复性心理,特别是在生存环境落差如此大,前夫的儿子和自己的女儿现状强烈的对比之下。但她貌似也没怎么去用那些钱。所以她这种「讨钱」的行为,也许是基于为女儿以后的考虑。也或者,两者都是。她打听前夫孙女,离家出走与自己共住一起的亚纪的时候,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幕。亚纪父母掩饰了她离家出走的事实。这与玲玲的家庭,在玲玲离家2 个月都没有报走失一拍而合。这一点引申出去要说的就变得很多了。记得在 youtube 上面看过一些外国人的评论,说日本人比较「虚伪」。他们太注重礼仪礼节,表面功夫都做得非常足,而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面具戴得很牢固。这两个家庭孩子走失,都没有去报案。我觉得有一点共通点,就是碍于面子,不想让丑事外传的这种心态。而玲玲家更多了一点,就是他们并不想要这个孩子,这个导演一直一直潜在要告诉我们的信息。欧巴桑离世之前说过一句,谢谢你们啊。确实,这个各个被社会遗弃的人凑成的家庭,有着无比的温暖,多次让我感动不已。这句谢谢,应是为自己本应孤独无助地度过余生,但却还能感受到现在这个家庭带来的温暖而发出的吧。信代 - 这是全片中塑造出来最成功的角色让我哭得最多的一个角色。从她紧紧地抱着玲玲,种种细说什么才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更准确来说, 应该是从「他们打你, 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