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土壤 【教学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综合思维) 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这边是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农作物为水稻,以同学们熟悉的水稻土引入,让同学们了解水稻土的土壤形成,并思考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穿全课。 二、新课讲授 2 / 6 1.观察土壤 (1)介绍土壤的概念 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 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过渡到下面两个知识) (2)土壤颜色 通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3)土壤质地 A.通过图示图片土壤质地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B.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致分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 / 6 C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不同,通过具体介绍改良方法更加清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土壤剖面构造 通过图示法和课本内容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预的土壤具有极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进行观察后再来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让学生结合课本从 5 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适当解说补充阐述。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