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规范 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 5.2.1低(降)速带的测定 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 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 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 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 1m。 5.2.2干扰波调查 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 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 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 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 5.3.1.1激发条件: 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 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二个倍频程。 d)采用电火花震源时,应充电到额定电压;并应在有水的浅井或浅坑中激发,以消除声波干扰。 5.3.1.2检波器及检波器组合: a)应在分析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和检波器类型。同一勘探项目不得使用不同型号和不同参数的检波器。 b)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