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基本常识.txt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 第一部分 地震的基本常识 一、 地震的基本常识 (一) 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 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 1000次,而 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 波和横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 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 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 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 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 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 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 300千米)。全世界 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 5-20千米上下。 3、 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 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 1.0级,能量相差(1.5) 10倍,即大约 32倍;相差 2.0级,能量相差约 1000倍。小于 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