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 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 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 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 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大地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 济上自给自足、政治宗教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 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 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范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范性,日本政府在国内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范”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范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范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 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运的农民阶级,都振奋起来去开垦...